更多服务
邯郸60年历史回眸
来源:邯郸人才网 日期:2009-08-15 浏览
回首邯郸农业农村发展60年,天翻地覆。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,我市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;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;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农民收入不断增加;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

  进入新世纪,国家相继推进农村税费改革,取消“三提五统”,减免农业税,废除农业税。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,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,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,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。

  粮棉油产量大幅提高

  1949年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业待兴。这一年的邯郸,旱灾蝗灾严重,缺粮很多。据《邯郸地区大事记》记载:“由于各种灾害发生,致使全区平均收成五成左右,最好的仅七成多,大(名)、魏(县)等县籽粒未收、寸草未见者四千余顷,全区计缺粮二亿斤以上”。

 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“一五”时期,农业合作化完成,生产条件有所改善,种植制度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稳步向二年三熟制发展,重点增加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,恢复棉花、油料等经济作物。1957年,全区小麦种植面积580万亩,比1949年增加76万亩。棉花种植面积321万亩,比1949年增加68.9%;油料作物27.39万亩,呈恢复性增长。粮食、棉花、油料总产量分别为77万吨、7.18万吨和2.45万吨,比1949年增长30.5%、244%和9.9%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平衡、丰年有余的良性发展轨道。

  近年来,我市以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为主题,以发展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循环农业为主线,切实加大农业投入,强化基础建设,改善生产条件,优化农技服务,推进结构调整,有效促进了全市种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,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,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,农民收入显著增加,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

  2008年,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42.7万亩,平均单产391.1公斤,总产447万吨。棉花播种面积166.8万亩,单产皮棉83公斤/亩,总产13.8万吨。油料播种面积87.5万亩,总产18.6万吨。

  今年以来,我市强力推进“4123”工程。即从2009年始利用三年时间,在全市组织实施百万亩粮田增产、百万亩谷子提质增效、百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增效、百万亩蔬菜亩增千元等四个百万亩增效工程,总增产粮食10万吨以上,带动全市种植业效益年增加20亿元以上,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。  

  截至目前,全市百万亩粮田增产工程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,比上年平均亩增产50公斤。百万亩谷子提质增效工程地块已全部落实,优质谷子品种已经备齐,完成播种7万亩。杂交棉间作套种增效工程全市共落实杂交棉面积53.2万亩,占棉花播种面积的近30%,超过全年任务目标13.2万亩,比去年增加23万亩。百万亩蔬菜亩增千元工程,以优化蔬菜棚室构型和高效集成技术推广为重点内容,以永年、肥乡、曲周、临漳、鸡泽等五个县为重点区域,共完成棚室改造12.6万亩。